.jpg)
关于木鱼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一个僧人从印度求得经书归来,途经一条大河的时候,有怪鱼作祟,所载经书全部落入其口中。僧人回来寺庙后心中愤懑不平,便拿木头做成鱼的样子日夜敲打,可喜的是僧人每敲打一下鱼头,鱼的口中便吐出经文中的一个字,到后来经书也算是完璧归赵了。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个故事冥冥中与佛经里的一些类似于以德报怨、因果循环的教义相契合,木鱼便作为一种佛教道具保留下来了。论其本源,木鱼是作为一种佛教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的,对其博大精深的佛理的传承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探究木鱼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便必须联系到一个流程中的“仪式化”问题了。即塑造一个模型供人模仿久而久之成为大家认可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举个例子,两个人相爱在婚礼上要互递戒指来传达爱意或者是彼此的一种天长地久的承诺,一方看到戒指便会很自然的想起对方,然后呢你把它作为一种爱与幸福的信物留给了自己的儿女,儿女因为同样的原因又留给了自己的儿女,以此呢把世间的一份美好的情感传递了下来。而我们的木鱼在此便是例子中的戒指了,承载了先辈的心血和期望,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积淀和登高望远的责任。透过面前的一尊小小的木鱼,我们闭上眼用心静静的感受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风尘中,佛教文化一路坎坷而行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无论从释迦摩尼出生时“七步莲花”的典故到佛教传播过程中宗派分支的百花齐放甚而一度曾发生的大规模的禁佛事件,还是从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观世音、布袋、济公到近代杰出的弘一法师等都让人的心田浮涌着难抑的悲悯敬仰之情。
此外,木鱼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参悟的话,那么对日后我们有关人生的抉择是大有裨益的。据说鱼类昼夜未尝合目,今以木刻成鱼形而叩击之,亦喻修道者不可昏沉懒惰,当昼夜精勤修习佛法,以至成道。那么,木鱼便是作为一种警醒鞭策的物事而存在的了,业精于勤,自古圣贤就这样子教导我们。而除此之外,木鱼声声入耳亦作为一种乐器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佛教文化积淀的大背景下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远离尘世的喧嚣繁华,带给人心灵的静谧。青灯黄卷伴更长,约莫是问鼎于道这条孤寂凄清的小径上荒凉的很,耳畔传来几许清脆悦耳的木鱼儿声,大抵也能驱散些许的枯燥冗杂,心田又复几许清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