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妙道山 | 寺院动态 | 寺院风景 | 佛学园地 | 寺院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公告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 金璧书院 | 拂光摄影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寺院动态

金璧禅寺开山祖师:临济宗义玄禅师

来源:妙道山金璧禅寺   发布时间:2013年6月1日

 

岳西县金璧禅寺开山祖师、 震旦国禅宗临济派创立者、禅宗三十八世祖师义玄禅师法相

 

 

 临济,名义玄,俗姓邢,唐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人,是中国佛教史著名禅佛学文化宗师,临济宗的开山鼻祖。他参禅悟道,博采众长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禅宗一派“临济宗”,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佛教文化。经历代演传,临济宗渐成佛教界最大的一支法脉,有“临七分”之说。“临济宗”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及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广泛传续,影响巨大,在中国禅宗形成史、中国佛教发展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料考证,临济出生于古曹州南华县(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李庄集村)。在《钦定四库全书》中就有记载:“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菏泽古称曹州至清末已沿用一千余年)南华邢氏子。初同睦州在黄檗坐下得佛法大意,后住镇州临济院。”在2008年5月召开的中国临济故里学术文化座谈会上,被与会的专家学者尊称为“义玄是亚洲圣人”。目前,中国菏泽已是全世界数千万佛教信众向往膜拜圣地,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组团前来中国大陆寻根拜祖者众多。

临济义玄幼年学儒,少年即孝行乡里,青年在家乡披剃受具足戒后,于南华寺初修,曾先居讲肆,精究佛教律学,博通经论,继而游学天下,遍参诸家丛林。他辗转至江西黄檗山参见黄檗希运禅师,义玄曾三度参问黄檗“什么是佛法大意”,三度遭黄檗棒喝杖打(成语“当头棒喝”即源于此),后到高安(今江西境内)滩头向大愚禅师请教,得悟。返黄檗处习法,并脱颖而出,成为希运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黄檗遂以其师百丈怀海之禅板风案相授,加以印可。

义玄大悟后,经常在黄檗处参与作务,并为黄檗信使,与径山、沩山多有往来。离开黄檗,义玄继续行脚参禅,与诸方长老交锋、切磋。先是到嵩山少林寺参拜达摩之塔,继而到金陵龙光院参见龙光,上三峰参谒平和尚,后再去杭州参谒怀海的弟子大慈,并相继参谒了翠峰、明化、凤林、金牛等禅师,故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的传说。

通过游方参学,遍访丛林,临济坚定了独创门户的信心。临济回到自己的家乡曹州,重修南华草寺。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应人之请,义玄来到镇州(今河北正定),在城东南隅临济滹沱河的小院担任住持,因号临济。他在普化、克符的辅佐下,建立起黄檗宗旨,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的临济宗。镇州一宦官将镇州城里的宅舍施舍为佛寺,仍然称“临济寺”,迎请义玄。义玄继续辅席说法,一时门风骏烈,使南方流行之禅宗风行北国,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五家宗旨篡要》云:“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义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自在……以无位真人的宗法或棒或喝,或竖拂明之。”

后义玄到达大名(属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东),住兴化寺之东堂,并终于此寺,时为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四月初十。荼毗所得舍利弟子分而为二,一塔于魏府大名,一塔于今之正定,取名曰“澄灵塔”。唐懿宗赐谥“慧照禅师”。

临济为释迦牟尼第38世传人,有嗣法弟子22人,名化一方,风靡于世,世称“临七分”。新近出版的《中国佛教史》称:“禅之五派中,其末最盛者,临济宗也。”被临济宗奉为最重要的法宝。

义玄参悟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开创了临济宗以“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为特点的认识原则和教学方法。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蕴藏着古朴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含。

在临济禅风中,最有生气的莫过于对无限自性的充分开发。临济认为,只有树立起充分的自信,才能擎起禅学的苍穹!他主张参禅学道之人,应当求得真正的见解。

临济义玄禅师一整套接化学人的手段,因人而异,因境而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因材施教,灵活机动。如狮子吼,吹大法螺,充分体现了禅门龙象的蓬勃气势与峻烈风格。义玄禅师倡导的这一随缘自在、天机活泼的禅风,独树一帜,开创了临济正宗,普法天下,振烁古今。慧照义玄祖师建立的临济禅法,契理契机,续佛慧命,对中国佛教禅宗以及中国禅文化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非语言文字所能尽述。人心安定,则社会安定;人心平和,则社会和谐。临济禅法,机锋犀利,犹如金刚宝剑,能直下斩断一切妄想执着之“乱麻”,正是净心、安心、平心之般若波罗蜜,是建设和谐社会与人间净土的无上妙法。

 

 

临济祖师塑像

 

    临济祖师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具足戒后,博经通论,刻苦学习禅法,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禅风痛快峻烈,以“棒喝”,“看话头”著称,有的放矢地导人开学,使人忽然开悟。他本属南宗南岳一系,后来发展为自成一家,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他师承黄蘖希运,希运师承百丈怀海,怀海师承马祖道一,道一就是六祖慧能的门下直接弟子。
  临济所处的弘法时期,正是晚唐和五代时期,中国禅宗发展很快。然而在唐武宗会昌法难时,中国佛教又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灭法运动,是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运动中最严厉、毁灭性最大的一次,对中国佛教打击最为惨重。正如韩愈所主张的“人其人” (要和尚还俗), “庐其居”(把和尚庙变成在家人的房屋), “火其书”(把经书全部烧掉)。在这“三光”政策中,佛教几乎全部被摧垮。但禅宗以它特殊的修行方式、生活方式和弘教方式,在水边林下保存了中国佛教的慧命。
  临济大师经历了会昌法难,也像二祖慧可大师一样,与弟子杨岐从河北的临济大院出逃到岳西的妙道山。不过当时的和尚要混迹俗家比较容易,因为外面穿的衣服跟俗人的衣服相近。
  临济驻锡妙道山修炼,广收弟子,开坛说禅,弘扬佛法。妙道山因其妙境非凡而得名。开始他结茅为庐,在状似雌狮之口的洞穴中传法讲经。
  临济宗鼎盛时期,为北宋仁宗赵祯时期,当时连赵祯皇帝的小舅子李三道人,也来到妙道山中,因此宋仁宗诏敕,赐妙道山禅基,建成了临济寺之一的金璧寺,其“金璧禅林”的金字匾额,为仁宗亲笔敕赐。金璧寺占地12000平方米,宏伟壮观,殿宇有前、后、中三重,寺院建筑高达十余米。寺内供奉着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如来、观音、临济祖师神像等。当时寺僧弟子达800多人,下设天竺庵、楞顶庵、雪山庵、石镜庵、茶园庵等24个脚庵,置田庄干座。20多里的盘山路上,朝至者、敬香者、拜佛者,络绎不绝,终年香火不衰,延续了800多年。直到1940年,被国民党的伪潜山县长陈汉流付之一炬,大火延续三个月,才将此寺毁灭。但临济祖师在妙道山播下的禅宗种子,经过数代传授,最后远渡重洋,传入日本、东南亚各国甚至欧、美等地,在那里生根开花。妙道山仅遗留下石塔、石棺、石盆、寺基石等。石塔又在文革中被拆除,石棺之盖也被造反派打断。
  与妙道山仅一河之隔的四望山,就是临济一脉的弘法之地,在宋代就建创了“楞顶庵”。楞顶庵取义达摩授慧可的《楞伽经》。山下“五龙抱珠”处是一块风水宝地,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有人将楞顶庵下迁五龙抱珠处,改名为“五龙寺”。相传为江西九江高僧费贤所建,当时他咏诗二首,其一为:
  踏遍中华地,沧桑云海间。
  宛若蓬莱境,就是此仙山。
  其二为:
  登临绝顶一身轻,精神舒畅兴未穷。
  似寄形于天地外,俨然身在白云中。
  明万历甲午(1594)有临济法派传人真理、真叶在当地群众支持下,扩建庵堂殿宇僧房、斋舍40余间;周围陆续建造了川心庵、雪山庵、来月庵、长岭庵、广慧庵、普济庵、洁云庵、慧穆庵、延寿庵、圹埂庵等十几座脚庵。五龙寺有请太湖县籍状元赵文楷亲书《弗去》的匾额和“谷虚繁地籁,红尘不到真仙镜;境地散无香,静土菩提好道场”的楹联。安庆知府陈金庭送了千斤钟鼎,潜山县令张文彬赠四人抬的大鼓一面。现存于五龙寺的佛教文物有:
  明石雕两座,一为伽蓝接引如来,另一为雕有两神像的正方体;石雕佛像两尊、木质雕像四尊、刻有明代有光和尚及历代僧人法号的清代木刻红漆牌一面、三宝木质印一枚、铁钟、铜鼎、香炉、烛台等。更为可观和突出的是在五龙寺周围大小山峦中,有众多的和尚塔和墓志铭。现初步查到标记历代方丈、住持的两层莲花塔24座,监院二层莲花塔数十座,一层莲花塔及莲花座一百多座。这些塔和墓志铭雕刻精细,字迹清晰,记载了塔内埋葬的和尚的生辰年月日和立塔时间。

 

 

(编辑部)

 

安徽佛协 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会长 五祖寺      
版权所有:妙道山金璧禅寺 皖ICP备10003960号 邮箱:jbcs0900@163.com
金璧禅寺护持账号:175222586813 开户行:中国银行安庆市岳西县支行 户名:安徽省岳西县金璧禅寺


制作维护:福轩传媒
金璧禅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