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妙道山 | 寺院动态 | 寺院风景 | 佛学园地 | 寺院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公告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 金璧书院 | 拂光摄影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园地

国学大师南怀瑾传奇人生:大度看世界 从容过生活

来源:妙道山金璧禅寺   发布时间:2013年7月6日
   2012年9月29日,著名学者南怀瑾在他创办于吴江的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

   南怀瑾,一九一八年出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诗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曾经与大师有过交往的几位友人及弟子的描述,来回顾大师传奇的一生。

    学界对南怀瑾先生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他给自己的评语却是:“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尽管他说自己“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但他却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而且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他的很多拥趸的家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一大套书籍,足以说明“一代宗师”的头衔于他而言,当之无愧。

    台湾的国学大师叶蔓就说,当年跟着南怀瑾先生学习,常常会因先生简短的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便如醍醐灌顶般顿悟。

    叶蔓:有一天他把我叫到一边,问我学佛学得怎么样?可是我觉得佛对我不实用。先生说那你放下,我说我放下了,他说你把放下也放下。顿时醍醐灌顶。

    南怀瑾先生常常是一袭深蓝色的棉布长袍,翻出3寸宽的白色袖口,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他的学生总也难忘,吃饭时,南怀瑾先生只吃极少量的蔬菜和米粥,但总愿意坐在学生跟前,一脸微笑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看起来慈祥得就如邻家的老爷爷。但有时他对学生又常常会恨铁不成钢似的一脸严厉,在我们找到的一段资料中,就听到了先生对学生的一番苦心教导。

    南怀瑾:有人说佛学是浩如烟海,那么渊博、高深。这句话也害了大家,像海那么深如烟那么渺茫,于是像你们这些人就不学习了,何必去游那个泳呢?你们一定要学习学习啊,多学中国字。

   在弟子张耀武的眼里,南怀瑾先生看似严厉,但讲起话来常常诙谐幽默。某次讲座因为因为有外国客人也要听就需要一段段翻译,南先生笑眯眯地对外国友人说:“30年前,美国人说全世界不懂英文活不了,30年后全世界人不懂中文活不了,不过,对不起,你们都老了,来不及学了。”台下笑成一团。

    南怀瑾先生1918年出生在浙江乐清,他评价自己,就是一个“顽固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顽童”。南怀瑾先生也曾有过一段格外艰难的岁月,做船运生意却因货船失火,投资血本无归,连住的地方都成了问题。一家六口的生活要靠朋友接济才得以继续,可就是在那段日子,南怀瑾一手抱啼哭的婴儿,一手拿笔,在鱼市的那间小黑屋子里写出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禅海蠢测》,所用的纸张,就是鱼贩用来包肉的透着腥味的纸。

    再后来,他“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广泛追捧, 1990年,《论语别裁》在大陆出版,几年间发行就过百万,堪称神话。先生生前曾让人惊叹的一件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筹资兴建了金温铁路,并在1998年通车。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件难事最终得以成功,源于四大因素的机缘结合。

    南老师说,他这个人就是整个社会的,天下的儿女就是他的儿女。所以为了报答他的家乡,他90年代建了我们中国第一条非公有的一条铁路金温铁路,他靠四个理念——共产主义的理想,资本主义的资本,社会主义的制度,中国文化的精神。

    1949年南怀瑾先生离家去了台湾,离开家乡的岁月里,南怀瑾先生曾一次次感叹,自己是“几回好梦至家乡”,他在心里无比热切地盼望着两岸一家亲。

    南怀瑾先生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大师用95年的修行为世人留下的,是岁月也无法消融的宝藏。(文:冯会玲)

安徽佛协 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会长 五祖寺      
版权所有:妙道山金璧禅寺 皖ICP备10003960号 邮箱:jbcs0900@163.com
金璧禅寺护持账号:175222586813 开户行:中国银行安庆市岳西县支行 户名:安徽省岳西县金璧禅寺


制作维护:福轩传媒
金璧禅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