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妙道山 | 寺院动态 | 寺院风景 | 佛学园地 | 寺院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公告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 金璧书院 | 拂光摄影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园地

专访徐文明:不离禅法 在生活禅中提高人生境界

来源:妙道山金璧禅寺   发布时间:2013年7月15日
  编者按:2013年5月25日上午,“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在石家庄平山隆重开幕。本届论坛齐聚了国内的50多家知名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近110多位专家学者,除了北朝佛教、北方禅宗与寺院学术交流之外,净慧长老佛学思想与生活禅则作为本次论坛三大核心主题之一展开,契合了创办人净慧长老示寂“五七”纪念之际。而在24日晚上,论坛举行“佛门巨匠净慧长老追思座谈会”,学者们回顾了与净慧长老深厚法谊,以及多年交往的点点滴滴,深切缅怀长老一生对佛教事业、佛学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如期开幕,海内外著名学者数百位共赴石家庄,传承禅法之精髓,领略国学之智慧。净慧长老与生活禅,成为本次论坛的两大“关键词”。与会学者纷纷在缅怀净老之际,对其创办的“生活禅”理念展开了学术交流,不仅针对长老在佛教上的杰出贡献进行讨论,并对其所遗留的佛教思想宝藏做出进一步的挖掘。作为受邀媒体,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文明教授,针对净慧长老生活禅的发展及当代大学生对佛教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

  净慧长老•生活禅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采访中徐文明教授对净慧长老的离开表示难以接受,但对于长老本身来讲是生死自由、与佛同寿,长老自己是没有什么遗憾的。老和尚虽然人走了,但是法身没有走,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没有走,所以我们需要更好的弘扬老和尚的理念。

  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在徐文明教授个人看来有两个来源:一个从近代来看是太虚法师人间佛教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另一个再远一点说就是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一思想的延续。

  针对净慧长老的生活禅,徐文明教授高度赞扬,他说:净慧长老作为一个禅门宗匠,把这两个思想结合到一起提出生活禅这一理念。生活禅的根本宗旨大家都知道: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体现了佛法的智慧,“奉献人生”体现了佛法的慈悲,两者的结合正是佛法的精髓。

  生活禅对于大众来说,是给了大众一个比较低的起点,让大家都能够进入到“禅”之中。因为生活,每个人都在生活,在生活里面就可以体验禅法,入门可谓比较低,易于接受。另外,这里面又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生活禅跟禅生活是结合在一起的,它要求人在行住坐卧生活之间念念不离禅法,念念不离道,这就对大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衣食住行也好,每时每刻也好,都要符合佛法、符合正法符合禅的理念,对我们修行来讲,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净慧长老生活禅理论可以说既是面对所有大众的又是对大众会有所提升的这样一个好的理念。老和尚走了之后,需要所有的人,不管是僧是俗,都要落实老和尚的思想。在每个人个人的生活里面学会禅法,不断地提高自己。利用禅法一方面改造我们个人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要向大众推广禅的理念、佛法的理念,我们的生活都能够和和美美,能够达到禅的要求,和谐、清净,远离不良习惯,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生活禅•当代大学生  相得益彰结合双赢

  关于生活禅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形式,徐文明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讲到:生活禅的理念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展开、来体现、来宣传,夏令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式,当然光有这个方式是不够的,希望有更多的方式来宣传老和尚的这一思想,让更多的人来理解它接受它。

  生活禅宣传的其中一个对象人群就是在校大学生。作为大学教授,跟学生接触最多,徐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指出佛教的发展应该跟知识青年、跟大学生相结合,这是一种相互的需要。佛教的发展需要大学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也需要佛法来调解生活、来提高自己的觉悟,所以两方面相互结合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徐教授希望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可以在大学、在青年学子里面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让生活禅有更多的传人,这对许多陷入困惑中的大学生本身也是一个提高。现代社会烦恼很多、困惑很多,年轻人容易冲动,有时候会有一些不良的理念甚至于一些不好的行为发生,如果他们更多更早地接触生活禅,能够以禅来调解自己的身心,那他们将变得更和谐、更安宁、更富有爱心、更有智慧,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关于佛教文化,徐教授有更长远和宏大的眼界,他说学习佛教文化对不管是青年学子个人来讲还是对佛教来讲对整个国家社会来讲,都是很有好处的。需要有关方面有更加开放的意识去了解到传统文化我们的禅学对于每个个人对社会对政府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有帮助的,希望消除误解,让佛法让生活禅理念跟社会实现更好的结合,可以说是实现一种双赢。

  佛法•人世间  人人有佛缘 佛法净心维稳
  

  徐文明教授不仅对在校高素质的大学生在学习学习佛教文化方面给予殷切的希望,而且对社会大众对相关的文化部门也有着很大的期待,希望人们可以渐渐消除对佛教的误解,正确认识佛教学习佛教文化,用佛法来净化心灵提高人生境界,社会运用佛法来和谐人际关系维持稳定的发展状态。

  他认为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基石,中国人的精神根基是在这三大传统文化之下发展的。每个人无论认识到还是没有认识到,潜意识里面都有佛教这个因素,中国的大学生他们也是非常喜欢佛教的。

  现在社会大众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很多人对佛教有偏见,把佛教作为迷信,作为不安定因素来对待,这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另一个问题是现在急需佛教方面的研究和教研人才,虽然高校每年都在培养大量的硕士和博士,但说这个大量其实也是有限的,跟几亿信教人口相比,研究人员教学人员显得非常缺乏。

  徐教授希望政府部门也好教育部门也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广大信众的信仰需求和对宗教知识的渴求跟我们这方面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是非常不相称的,希望可以设置更多的岗位和职位给年轻的宗教研究人员或佛学研究人员,让他们发挥作用,一方面可以满足信教群众信仰需要,一方面满足许多群众对传统文化对宗教文化的认知需求。

  佛教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更是一种正能量。徐教授认为通过传播传统文化增加正能量,对社会稳定起很大的作用。社会稳定是基础,社会不稳定这个国家是不可能发展的,但是如何维持稳定怎么样真正的稳定,人的心灵是很重要的,人心不稳的时候,光靠外在的压力是没有办法真正保证稳定的。

  人心稳定需要什么呢,需要心灵不必要欲求的减少,过多的要求要减少,另外心灵的忍受能力、爱心、忍耐,这种种的功夫都跟佛教有关系。如果社会里很大一部分人接受了佛教的正能量,能够变得定力很高,很有智慧很有爱心,那么在面对困难,处理矛盾冲突的时候,他的处理问题方式会是一种和平的方式,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对这个社会来讲,才会真正稳定,才会变得祥和起来。这对个人对单位对国家社会都是一个正面的促进因素,希望有关方面可以认识到这个问题,希望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宣传,得到认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文:佛光文化天月 清亭)

  
 
 
安徽佛协 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会长 五祖寺      
版权所有:妙道山金璧禅寺 皖ICP备10003960号 邮箱:jbcs0900@163.com
金璧禅寺护持账号:175222586813 开户行:中国银行安庆市岳西县支行 户名:安徽省岳西县金璧禅寺


制作维护:福轩传媒
金璧禅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