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丈禅师——中国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今天之所以有佛教,佛法能够流传,就得益于马祖百丈师徒二人建立了丛林制度,建立了禅堂,设立了百丈清规。百丈会下有四五百人。有四五百人跟着他修道。那规矩严得很。他老人家自己领头做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看看丛林制度,百丈清规,那真是了不起。个个都是自动自发,共有共享,同甘苦,共患难。任何事情,都是百丈自己带头。弟子们看不下去,劝他老人家不要做,我们来做。他不。后来,徒弟们把他的工具藏起来了,不让他做工,不让他种田。他就不吃饭。不让我做,我就不吃。徒弟们吓死了,赶紧把工具拿出来。他老人家又跟大家一起工作。
丛林要则
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清规背景
研究百丈丛林清规必须要了解怀海禅师制定清规的历史背景。
百丈怀海禅师处于唐朝中叶,即唐玄宗至唐宪宗之间。首先是当时禅僧大多没有固定的住处,一般依律寺而居,于说法行道有诸多不便。况且当时禅僧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其次在唐朝中叶以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如唐明皇开元二年(714),朝臣姚崇上书,请求整理僧尼队伍,并停止佛道营造。唐明皇于是下诏,敕命裁汰伪滥僧尼12000余人,责令还俗。特别是后来两税法实行后,取消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同时伴随着士族的衰落,劳动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寺院土地和劳动力来源都发生了困难,僧侣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变动而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
当时佛教许多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太浓,解决生活能力差,理论又复杂,所以就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因此衰落了。禅宗因为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论较适合大众,又不太依靠豪华奢侈的殿堂、经像、法物,加上自惠能以来,诸位大师都不排斥生产劳动,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劳动,因此比其他宗派较能适应新形式。所以其他宗派衰落而唯独禅宗获得发展机会。
但是成为问题的是禅宗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戒律发生冲突。因为依照戒律,不许出家僧侣自己从事生产劳动;若从事劳动则被视为犯戒,所以旧的戒律已成为禅宗发展的障碍。怀海禅师清楚认识到禅宗面临的这种形势,决心实行改革,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怀海禅师认为我们是修大乘法,不应被小乘戒律所束缚。后来有人建议:《瑜伽菩萨戒》和《璎珞经菩萨戒本》是大乘戒,那我们持这两种戒。而百丈禅师则认为这两种戒律虽属大乘,但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我们不应生搬硬套。应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制度,因此《百丈清规》应运而生。